2011年是“十二五”開局之年,也是海安經濟開發區沖刺沿海最強開發區的關鍵之年。一年來,全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著力轉型升級,突出項目建設,破解要素瓶頸,創新體制機制,全力打造創新型、生態型、國際型開發區,經濟社會不斷跨越發展,率先基本現代化進入全面加速期。先后成功創建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、省級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、省級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園,科學發展水平在全省103家省級開發區中排名第六,經濟實力、 幸福婚慶社會貢獻等指標在江蘇沿海29個省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一,再次刷新建區歷史記錄。
一、著力推進轉型升級,產業結構層次進一步優化。
堅持以轉型升級為關鍵,突出量質并舉,實施三化融合,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。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,建成全省第一條H磁片、電池片、組件到設備生產的太陽能光伏完整產業鏈,卡姆丹克、歐貝黎、吉陽設備、天楹環保、浚豐太陽能等一大批光伏光電企業竣工投產,電池片鋁框、新材料背光膜、石英坩堝等配套產業跟進發展,光伏屋頂電站通過國家驗收。電梯產業由零部件迅速向整機延伸,高速電梯、電梯傳感器、電梯曳引機等技術行業領先;智能電網產業搶占高端,超高壓變壓器通過荷蘭KEMA監測試驗認證,填補了國內空白。電腦數控橫機、自動化木工機械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,大型成套建材設備出口全國第二。“絲鄉”電動環保車正式下線。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,海安軟件科技園入駐軟件及服務外包企業80多家,萬人呼叫中心啟動運行;云計算應用終端閃亮江城武漢,建成軟件及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。工業企業主輔分離加快實施,生產性服務業轉型加快,火車站、汽車站兩大商圈日益繁榮,523文化產業園叫響全省,現代物流業崛起蘇中,為全市現代物流業推進大會提供現場。現代農業發展彰顯特色,農業龍頭企業壯大發展,鑫緣集團、天成集團、家惠油脂等企業迅速做大做強。興環半島休閑、南通福爾生物、蓉和怡心園等精品農業有序推進。全區光伏光電、電子信息、服務外包、高端裝備四大新興產業,占全部經濟總量比重達30%。擁有1家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、4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,全市領先。
二、著力推進重大項目,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釋放。
堅持“一切圍繞項目干,一切圍繞項目轉”,著力提升項目落戶率、開工率、竣工率。加強重大項目招引,瞄準世界500強、行業500強,國字號、央字頭、上市企業等,不斷加大招商力度,先后引進達美車輛、瑞馬汽車、邁科瑞復合材料等超50億元重大項目,江蘇鐵錨明信汽車、奇霖光電、科達建材等一大批10億元以上項目。全球IT巨頭惠普集團、世界500強美國泰森等企業搶灘入駐。加大重大項目推進,愛登堡電梯、上柴動力、中機浦發、瑞馬汽車等項目開工建設,東部家具全球采購中心、義烏商貿城、不銹鋼市場、盈佳模具城、豐源食品城等專業市場項目相繼開工。吉陽設備、卡姆丹克、亞太科技、通潤機電等項目竣工投產。加速特色產業集聚,成功創建省級汽車零部件產業園,集聚了包括5家上市公司在內的10多家相關企業。目前,全區擁有省級光伏光電、電力裝備、汽車零部件3個特色產業園,以及省科技廳批準設立的省級軟件科技園、電梯科技園,省文化廳批準的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8個特色產業園區,電梯設備、建材裝備2個國家級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,省級以上特色園區總數在蘇中蘇北開發區中遙遙領先。
三、著力推進科技創新,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。
堅持“科技創新”雙輪驅動,著力引導企業走內涵發展之路,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。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,天元橫機、鑫緣繭絲綢、聯發紡織等企業研發大樓先后開工建設,全年新增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3家,申報縣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,其中,鑫緣繭絲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填補全國行業國家級空白,建成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。組織企業開展科技攻關,鑫緣集團《天然彩色桑蠶繭絲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》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。晨朗電子“高性能耐腐蝕稀土永磁材料”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。百協鍛錘研發生產的“CHK125程控全液壓模鍛錘”被認定為江蘇首臺(套)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,聯發紡織研發的“柔性可見光光催化空氣凈化材料的研發”通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成果鑒定,華強紡織開發的Sunlite中空保暖紗線獲省紡織技術創新獎。全區申報國家級科技計劃17個被立項,其中,國家火炬計劃項目9個、國家星火計劃重點項目1個、國家星火引導項目7個。南通恒力、申菱電器等10個項目率先獲得國家600萬創新基金,獲取國家創新基金總額及項目數量均居南通市之首。大力推進企業品牌創建。鑫緣集團、鵬飛集團、西蒙電氣、南通福爾等四家企業榮獲全省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,為建區以來最多的一次,在市獨占鰲頭。鑫緣蠶絲被入選西藏建區60周年慶典活動,江蘇唯一。西蒙、聯發、鑫緣、鵬飛、鷹球等知名品牌的影響力不斷放大。全區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個、省級名牌產品10多個,新認定高新技術產品30個,高新技術產業占總產值的40%以上。
四、著力推進產城融合,載體平臺優勢進一步放大。
堅持規劃先行,科學布局產業,推進產城聯動,著力提升功能開發形態。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,完成海防路沿線、通榆路沿線、七星湖周邊等城市設計,由易居中國設計的上湖新城策劃方案通過評審,啟動油坊頭大道建設,完成開發大道南伸北延、南海大道東延等道路建設,實施圣元大道、譚港路、西蘇路、園莊路西延、西園大道北延、新海大道西延、南海大道西延、等道路工程建設。污水處理廠已通過國家驗收,正式投入運行。污水管網、道路綠化加速推進,極大地提升全區投資品質,美化了全區環境。著力打造產業中央活力區,全面啟動上湖新城區規劃建設,策劃打造生態之城、智慧之城、文化之城,成為輻射周邊地區的商務配套中心、生態居住中心、休閑興奮中心,全面提升整個東部產業新城的城市功能。全力建設火車站市場集聚區、汽車站商務集聚區,蘇海國際汽車城、水果批發市場、古玩市場、汽車4S店等加快集聚;成功引進漢庭快捷酒店、速8酒店、錦星賓館、毛家飯店等四家知名酒店賓館,王府五星級酒店前期工作啟動。鼎力發展現代物流園區,加快全球家具采購中心、海安現代綜合物流園、嘉麟不銹鋼、盈佳模具城、義烏商貿城等項目推進步伐,為打造“樞紐海安,市場天下”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。正元港務被評為江蘇省重點物流企業、南通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。加快規劃建設科技商務集聚區,按照“一中心五園”要求,規劃建設2平方公里軟件科技園,打造海安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、動力源泉和科技門戶。
五、著力推進園區共建,跨江互動發展進一步加速。
大力實施區域共建、政企共建、產業共建等,不斷創新共建方式,推動先進產業跨江互動發展。楊浦工業園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,已成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、承接上海先進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,園區項目全線開工,冠林電器等3家企業竣工投產,暈輪效應加速釋放。以產業為紐帶,海安開發區和上海楊浦區主要領導互訪不斷,戰略合作不斷加深。以合作共建為模板,海安開發區先后聯手上海奉賢、常熟、無錫等地共建產業園區,為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勁支撐。錫海工業園首個重大項目順利落戶;水星家紡、奉賢管樁等一批項目入駐上海奉賢海安工業園;常安紡織科技園總投資約100億元,注冊資本金28.5億元,項目建成后可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。
六、著力推進機制創新,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激發。
圍繞跨越發展主旋律,順應區域競爭大趨勢,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,激發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。創新行政組織架構,調整優化機構設置,設立“三辦十二局”,打造全新的組織架構,為資源優化配置、經濟持續發展、機構精減高效、政府職能轉變奠定了基礎。創新選人用人機制,實施中層干部競崗,出臺配備了與崗位相對應的待遇和考核獎懲,最大限度激勵廣大干部投身大招商、大開發、大建設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,通過整合資源,努力打造一支業務精、會辦事、能戰斗的中層干部隊伍。創新項目推進機制,實行重大項目領導分工掛鉤負責制、工作人員包干跟蹤責任制、相關手續及時辦結制、逐月考核制,確保項目早開工、快建設、速投產;實行項目服務跟蹤制度、項目服務責任追究制度、項目服務與責任考核制度,不斷提高服務項目的水平和質量。去年12月,省委副書記、組織部部長石泰峰到海安考察黨建創新工作,對海安開發區的體制機制創新,給予了充分肯定。
七、著力推進民生工程,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。
在發展過程中,始終堅持以人為本,以民為先,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直接、最關心、最實在的問題。街村經濟持續壯大,大力實施“鳳還巢”項目,村級經濟實力不斷增強,年收入20萬元的村達36個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3800元,連續三年全縣最高。社會保障全面加強,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,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8%;主動對接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,人數達48000人,社會保障工作全縣第一。社會事業加快發展,新注冊登記27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,永安居家養老服務站被命名為“省級示范居家養老服務站”。全面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、監管活動。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9.2%。開發區信息工作排名全省第五。平安建設有效落實,積極探索信訪工作新路徑,完善信訪工作長效機制,健全街道、部門信訪網絡,各街道、部門和村民均配備專兼職信訪干部,各街道均建有信訪接待室,每月召開一次信訪穩定形勢分析會,較好地形成了全區大信訪格局,做到敏感時期無一例越級上訪。和諧創建不斷深化,全國和諧工業園區成果不斷鞏固發展,江蘇海迅榮獲“省模范勞動關系和諧企業”稱號。泰寧村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,《海迅之歌》榮獲“江蘇省優秀企業歌曲”稱號,成為海安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。
八、著力推進要素整合,發展瓶頸制約進一步破解。
堅持“集中、集聚、集約”的理念、以創新的方式集聚要素、整合要素,全力突破要素瓶頸制約。聚力破解土地瓶頸,積極采取內部挖潛和上爭點供相結合,騰籠換鳥,盤活存量,優化增量,抓緊實施萬頃良田工程。科學包裝重大項目,爭取列入省重點項目,爭取土地“點供”指標。著力破解資金瓶頸,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與合作,通過萬頃良田、軟件園等項目籌措發展資金。大力引進風投創投基金,新組建了南通和信科技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,成為全市僅有的兩家、海安唯一的小額科技貸款公司,切實解決創新型企業的資金需求。全力破解人才瓶頸,不斷完善開發區人才引進政策,鼓勵企業加強藍領人才和具有技能的白領人才培養,滿足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。在企業和機關中推行柔性引才政策,對高層次人才、特殊人才、急需人才,打破地域、戶籍、身份等限制,采取兼職掛職、人才租賃、項目開發等辦法柔性引進,“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”。加快推進人才公寓建設,為人才創造一流的生活環境,確保人才引得進、留得住、發展得好。
2011年,海安開發區堅持跨越發展不動搖,主動克服各種不利因素,大力破解要素瓶頸制約,攻堅克難,拼搏創業,勇爭一流,各項工作創新突破,科學發展生動演繹。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、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、省長李學勇等領導先后視察海安開發區,并給予了很高評價。臺灣《中國時報》、《中國電視》、《旺報》等媒體的10多名記者組團到海安經濟開發區采訪523文化產業主題公園等。 新的一年,海安經濟開發區將積極發揮兩大國家戰略疊加優勢,緊緊圍繞“全力打造創新型、生態型、國際型開發區”的目標,突出“融合發展”,以區域融合放大承載力,以產城融合提升競爭力,以科企融合增強創新力,以干群融合抬高保障力;突出“轉型發展”,強化企業主體意識,升級科技驅動引擎,創新服務保障平臺,著力打造高端裝備制造、高新技術產業、現代紡織三大產業集群,壯大發展軟件服務外包、光伏光電、電子信息、高端裝備、智能電網、文化創意六大新興產業;突出“創新發展”,創新招商機制,加速項目大集聚,創新項目服務,保障項目大推進,創新用人機制,實現效能大提升;突出“生態發展”,做靚基礎框架,做強共建園區,做美宜居環境,打造新平臺,注入新活力,增創新優勢,干事創業爭進位,轉型突破創一流,不斷加速率先基本現代化進程,為早日建成國家級開發區而努力奮斗! |